绍兴地铁撞保洁员回应为何迟来12天 信息真空引质疑!近日,浙江省绍兴市轨道交通2号线在9月13日晚发生一起地铁列车撞上保洁员的事故,导致多人伤亡。知情人士透露,事故发生时间为9月13日23时30分许,造成3人死亡、1人受伤。
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安全处工作人员表示,省里已对此事提级调查,具体伤亡人数和事故原因将在调查报告中统一公布。
这一线路是浙江省第二条GoA4级无人驾驶线路,本应是科技赋能安全和技术便利生活的典范,却在非运营时段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,其严重性不可忽视。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安全运营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安全信任感。此次事故不仅造成了生命的逝去和伤害,也对公众的信任造成了沉重打击。
目前,事故存在多个疑问。首先,非运营时段为何会有列车运行?绍兴地铁2号线的末班车通常在晚上10点半左右结束,而事故发生在11点半之后,这期间列车为何会驶入轨道?是进行必要的车辆调试还是突发故障?
其次,列车为何没有自动停车?据公开资料显示,GoA4级无人驾驶系统具备障碍物识别与自动制动功能,能够在500米范围内检测并分类识别障碍物,并实现无司机干预的自动停车。然而,在这次事故中,这一安全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。
再次,为何无人通知保洁人员?轨道区域是高风险环境,进入应有严格程序和安全保障。如果列车确需夜间运行,负责轨道保洁的人员为何仍滞留在危险区域?是否存在作业计划与运行计划沟通脱节,或安全警示和隔离措施不到位的问题?
从9月13日事发到9月24日媒体报道,长达十余天的“静默期”比事故本身更让人不安。如此严重的事故,在媒体曝光前仅在内部通报,未及时向公众披露基本事实,难免引发“捂盖子”的质疑。
彻底查明事故原因、厘清责任需要时间,但在社交媒体时代,信息传播迅速,官方通报必须及时。一旦拖延,信息真空会导致谣言滋生,公众焦虑和质疑不断发酵,最终可能偏移到对相关部门透明度和责任心的质疑上,酿成次生舆情危机。
公共安全事件没有“保密期”,每多拖延一个小时,谣言就会跑得更远,公信力也会受损。因此,在启动提级调查的同时,官方应及时发布初步信息,通过权威渠道确认事故真实性,表明严肃调查的态度。这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,也是主动引导舆论、维护公信力的关键一步。
更重要的是,要及时查明事故疑点,找到根本原因,审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。无论是技术故障、管理疏忽还是人为失误,都应一查到底,严肃追责。只有坦诚面对问题,迅速采取行动,全面排查安全隐患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才能安抚公众的不安,筑牢安全出行的基石。
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