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联储降息之后,人民币国际化如何突围? 机遇与挑战并存!近日,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,这是2025年首次降息。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,全球金融市场对此次降息有充分预期,市场反应相对平稳。他强调,中国货币政策坚持自主性,兼顾内外均衡。
近年来,中国不断优化货币制度和政策工具,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果,积极引导社会储蓄投向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,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五篇大文章的相关业务,促进资金循环、预期改善和价值创造。这种通过精准滴灌进行总需求管理的模式受到全球关注。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既保障流动性,也为未来留出空间。
目前来看,美联储25个基点的降息相对温和,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应较为平稳。加密货币和相关数字资产出现暴跌行情,但全球主要市场股价表现依然受技术和债市驱动。债市走势关键在于通胀预期,非美货币汇率贬值压力减弱,大类资产市场价格分化明显,生产资料属性高的商品价格偏弱,而金融属性高的商品价格走强。国际金融市场趋势未发生根本改变,为中国货币政策自主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然而,美联储降息的影响存在短期和中期差异。虽然短期影响较为平稳,但中长期影响可能更复杂。美国降息时全球货币环境分化,若美元疲软预期形成,资金流向调整可能导致非美货币升值,特别是日元和欧元。这可能使日本央行退出质化量化宽松(QQE)刺激计划受阻,增加日本经济复苏障碍。在美联储独立性面临挑战的情况下,其货币政策可能持续冲击国际货币生态和营商环境,各经济体需防范连续降息带来的中长期风险。
应对这些挑战,中国需要处理好几组关系: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与前瞻性指引的关系;贸易投资增长与金融开放、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权衡;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循环之间的关系;以及信贷精准滴灌与资本市场流动性注入之间的平衡。
前瞻指引型货币政策重在与市场沟通,避免预期疲软和资金不敢周转。多数发达经济体擅长使用这种工具,但全球市场环境变化使得理想化的“泰勒规则”难以达成目标。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前瞻性不足,但能及时有效应对问题。因此,混合型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多国央行的选择。
贸易投资增长和金融开放方面,尽管美元仍是主要交易货币,但中国贸易方向和市场转变,推动人民币在对外投资和贸易中的使用,有助于削弱美元降息对中国金融环境的冲击,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。
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关系密切。通过推进制度建设、加强产权保护、优化人口和收入分配等政策组合拳,激活国内消费和投资,扩大内需。进一步开放市场,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,参与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,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。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探索实践也开拓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应用场景,增强人民币货币循环,降低美元利率下行影响。
信贷精准滴灌和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之间也需要平衡。传统上,央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信贷间接影响金融体系,但对资本市场流动性关注较少。通过货币政策联动资本市场价格修复,提升资金循环能力并反哺实体经济,能够有效化解消费低迷和投资意愿降低的问题。
美联储降息对全球货币金融生态的影响需长远看待。在全球金融市场相对稳定、中国拥有充裕货币政策调整空间的环境下,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,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,夯实经济基本面,将是接下来的关注重点。妥善处理中长期风险,激活市场信心和资金循环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不仅可释放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压力,还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助力国际金融体系重构。
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